
海东圣境,留云光影。
留云禅寺,发源于留云洞,人称东海观音菩萨道场,乃东海佛国。因其以观音菩萨信仰为主,又与浙江南海普陀山及印度南海洛迦山地理形势相类似,亦称中国小普陀。


著名于佛教圣地同时,留云禅寺还是众口称道的摄影胜地。海、滩涂、舟、岛、云、山、石、雕像、题刻、洞、树、亭、台、楼、阁,以及月缺月圆与日落日升,其之天地造化,其之巧夺天工,堪比南海洛迦山也,堪称人间净域与天上佛国也。


留云洞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区西二里的东壁山山崖处,俗称石厝,亦称幻尘庵。景区中心面积约10000平方米,景区内有幻尘庵、留云禅寺、观音苑、弥勒园等,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众多原石佛像雕塑,使这里到处拥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。


史上有许多关于她的记载,今天我们就来列数一二。民国二十四年 (1935年)僧题安同居士杜仰高先生建 "幻尘庙"于洞三沙留云洞内,风景区开发时间虽不长,但以其背山面海,洞石嶙峋的秀丽景致博得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,留下许多诗联题刻,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佛家文化小丛林。


区内摩崖石刻、金盘托桃等十八处景致。洞的四周怪石嶙 峋,形态 各异,有如骆驼观涛,有似雄鹰望日,有形玉兔赏月,有象双狮戏珠。洞前临海处有一巨石凌空而立,下临万顷碧波,浪峰起伏,惊涛拍岸,可以驾艇游弋,可以垂钓撒网。


正因她秀丽的景致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在此提诗刻字。有国民党政界要人陈立夫的"东海胜地,留云纪胜";有曾任国民党宁洋县县长、福建省救济院院长魏雨峰的"得未曾有"和抗日战争时期霞浦县长刘子兆的"风怒涛飞、巨浪狂啸"等题刻,以及现代已故书法家游寿(女)的篆刻"龙沙获象骨,草原觅渔田",著名书法家郑乃珖楷书:"流云听涛"、朱以撒的"天风海涛"等达二十多处。有篆、魏、楷、行、草风格各异,堪称石刻艺术珍品,这些珍贵的石刻也吸引现今许多闽台游客来此观光。



如此多的文人墨客被小普陀所吸引,正是因为她独特的美景,也因为她蕴含的过往,这是一个留云不去,观音常往的圣地。



白云深处留古寺,雕栏玉砌被岁月冲刷却不改朱颜,只留下沉淀的历史。



古人常曰,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,寺不在华,有神则灵。留云洞之寺虽不华丽,但是却吸引众多信徒前来,我想定是神之灵验。


关于留云洞还有两个有趣的传说。


其一是,该洞由一片巨石覆盖两石构成 俗称"石厝",据说有人从三沙海上远处小岛上望石厝上常停留一片慈云,故取名"留云洞"。曾有墨客文人驻足楹联:留钵传灯观自在;云台幽洞悟如来。



其二是,留云洞最早是由福鼎岗坪白岩寺郑碧云师姑所觅。一日她梦见三沙一山中一洞,洞内佛光灿烂,便起身来三沙找杜仰高居士,将梦里情景告诉他,于是二人按梦境山形寻访,果然在三沙东壁半山腰处,有一片巨大岩石覆盖两侧岩上,状如石厝能遮风避雨,与梦里相似。太姥山高僧释题安闻讯赶往此地,清心坐禅念经七天,吸引了当地乡民和虔诚信士,人们因受感动,自发去清理山洞,兴建起新庵,人们希望留住碧云师姑,故取名"留云洞"。



关于幻尘庵的名称,传说是寓意郑师姑梦幻寻踪,发现此处佛门圣地, 遂建庵修行,取名"幻尘庵"。庵门上楹联为证:"幻里尚求真,水月镜花空色相;尘间难免俗,烟霞泉石托精神"。


浮生若梦,亦幻亦尘,幻尘之名我想应该正是此意,也希望大家能在闲暇之时去这个幻境之地一品若梦人生。


留云洞旅行指南
1.景区全天开放,无需门票。
2.自驾可打开百度地图,宁德出发约1小时30分钟。
3.乘坐动车到霞浦,可在霞浦做到三沙的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