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自古逢秋悲寂寥全诗解释(刘禹锡《秋词》深度解读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03 10:07:07    

刘禹锡的《秋词》共有两首,均是写秋天的名篇。第一首流传最广,最为人称道。 第二首主要写秋天景色。如果说第一首写“秋气”,第二首则是“秋色”。气以励志,色以冶情。赞秋气之美以表志向高尚,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。

秋词
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
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
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
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
现在展开,通读全诗。
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诗人从对秋天的议论起笔,断然否定前人的悲秋观念,表现出一种反对流俗、激越向上的豪情。

自古”,是从什么时间自古呢?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中就有“秋日凄凄,百卉具腓”;《楚辞·九章·抽思》中的“悲夫秋风之动容兮”等诗句。到了宋玉,他的《九辩》“悲哉,秋之为气也!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”,使秋的主题发生了质的变化。从此就有“宋玉悲秋”。

我们再看看那些古人是如何悲秋的。

汉武帝刘彻的《秋风辞》:“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”;

曹丕的《燕歌行二首·其一》: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,群燕辞归雁南翔”;

潘岳的《秋兴赋》:“秋日之可哀”;

王勃的《秋日饯别序》:“黯然别之销魂,悲哉秋之为气”;

杜甫的《登高》: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;

李益的《上汝州郡楼》:“今日山城对垂泪,伤心不独为悲秋”;

即使拉长整个中国古典文化,悲秋也是绝对主题。但相比之下,盛赞秋景的诗人寥若晨星、屈指可数。 所以刘禹锡喊出“我言秋日胜春朝”,就抢占了流量的密码。

刘禹锡以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一语概括,“自古”’与“”逢“”并提,揭示了悲秋传统的深远影响。之后接上一句“我言”,用对比手法,力排众议、态度鲜明地抛出自己的观点:秋天比春天的早晨都要美好!

晴空一鹤排云上”,诗人捕捉到秋天“一鹤凌云”’的壮观景象,描绘出万里晴空下白鹤直冲云霄的美景。“排”字,写出鹤一飞冲天的气势。这句不仅仅表现出秋天的生机和景色,更多表现的是诗人高昂的精神和豁达的胸襟。

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,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,跟随着凌云的鹤,一同到了云霄去遨游。诗人乐观的情怀、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。

这两句从议论转向景物描写,色彩绚丽的秋景很多,诗人选取一个很典型的场景,晴空之上的白鹤进行描摹。

晴空悠悠,一只白鹤排云而上、大展宏图。“排”为推倒、冲破的意思,用在这里,赋予了画面无限的生机活力,给人辽阔畅快的感觉,也打破了秋日的肃杀凄惨氛围。

所以诗人说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远望白鹤直上云天,自己的满怀诗兴也被牵引激励,直到那九霄云外。这样辽阔的境界,这样灵动的景象,这样飞扬的情思,怎能不让人感叹“秋日胜春朝”呢?

再来细细的品。这种描写有点像电影镜头,用运动相机,追踪凌云之鹤。“晴空”是广角视野,“一鹤”是焦点,聚焦它的孤傲,“排云”是速率,表现了潇洒气概,“”,有长焦的感觉了,给人无限动感。这么精细的刻画,不是知名大导演估计还排不出来这样镜头。但诗人笔下则自然而然,因为诗人的情志也随着白鹤高上高远的天空了,哪里还会有什么悲愁呢?

山明水净夜来霜。读这一句,随着每个字,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画面,就像在播放电影。山明,水净,这是两个画面或者合成为一个画面。到“夜来霜”三字,感觉天立刻黑下来,而且袭来凛凛的寒意,地面上结出了白霜。这一句除了光线和温度的变化,你有没觉得天地澄澈?当我们反复读这样句子时,我们的身心都在被净化。

数树深红出浅黄,大意是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,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,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。在秋天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画面。是很常见,但我们之前是怎么感受的呢?也许就平常过去了。但在诗人笔下平常的事物的样子,让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,这样我们的感受就不平常了。

敲个重点,注意这句中的“”字。一个动词,表达了似乎是诗人看着发生了这些变化。再结合上一句,“夜来霜”然后,树叶在霜下,发生着变化。

现在结合这两句,用电影手法做分析。你会发现这两句尽然包含这么多表现手法。“夜来霜”是时间压缩技术,在时间压缩之前用了延时摄影。树木的变化是一个特写镜头。“出”这个字,就一个动画,一个视觉特效。这一组下来,其实也是一个慢动作,两句之间用了平行剪裁。也是一种象征手法,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。景随人移,色由情化。景色如容妆,见性情,显品德。

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 你若不信,不妨上高楼一望,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,思想澄净,心情肃然深沉,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,教人轻浮若狂。

清入骨”太秒了,诗人仍和春天作比,春色浮华叫人轻狂,实在不如秋日澄明气清入骨。诗人似乎说爱秋天的人,都是更有趣的灵魂? “春色嗾人狂”反比衬托出诗的主旨。

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。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,既有哲理意蕴,也有艺术魅力,发人思索,耐人寻味。

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:“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”。刘禹锡这两首《秋词》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,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,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。

以上是完全从诗句入手,不管作者是谁。我们都能从诗中感受作者的非凡。结合刘禹锡当时的处境和背景,我们更会觉得这首诗的难能可贵。

公元805年,唐顺宗即位后,任用王叔文进行朝政改革,刘禹锡也参与了这场革新运动。然而,改革遭到了宦官、藩镇和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,并最终失败。唐顺宗被迫退位,王叔文被赐死,刘禹锡因此被贬。

刘禹锡被贬到朗州(今湖南常德)时年仅三十四岁。

相传这首诗创作背景是:他在地方上公务不多,每天都有很多时间。他与当地的官员又合不来,不过这倒也省了很多应酬,索性他就约上几个好友到处游山玩水。有天出城远游,与友人一路吟诗作对,笑论古今,归来时心情很好,进门时还在摇头晃脑地吟着: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甚是得意。


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作“诗豪”。他的豪情,不仅仅在这首诗中。他20多岁就中了进士,算是少年得志,但是他这辈子其实特别不顺,长官欺负他,妻子去世得早等等。长安城里几进几出,被贬去过好多地方。但无论如何他都是积极的、向上的、乐观的。

再读他几句,乐观诗句结尾。

别人说他房子简陋,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,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”——《陋室铭》

别人给他诉苦,他说“沉舟侧畔千帆过。病树前头万木春。”——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

夕阳西下,很伤感,他说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——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

相关文章

买的花为什么就蔫了(刚买的盆栽枝叶和花朵都蔫了)

在实体店,比如花市或花店购买别人养好状态的盆栽,那肯定是最好看的。如果是在网上购买盆栽花卉,到手状态都是参差不齐的,状态差别很大,这个就是运输过程中一定会有的损耗。1、到手萎蔫的植物上面萎蔫的白掌从网上选购的植物经过快递运输,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损耗。而我们在挑选的时候就可以尽量避坑,在买花的时候要看

2025-04-01 11:42:40

为什么有飘窗这个鸡肋设计(越来越多人都觉得飘窗鸡肋)

许多人在买房的时候,不会买带飘窗的户型,觉得飘窗非常鸡肋,但看网友这些改造,却一眼爱上,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。为何越来越多人都觉得飘窗鸡肋1、实用性受限很多飘窗由于设计或位置的原因,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。例如,飘窗可能过高或过低,导致使用起来不方便,不能作为舒适的休息或储物空间。而且

2025-04-01 08:47:31

贷款为什么要转第三方(为什么贷款需要打给第三方账户?)

一、金融机构的放款方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于监管大额资金流向的考虑,将贷款的放款方式分为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。一般来说,大额资金采用受托支付方式,也就是需要第三方账户。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(即依法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)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,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

2025-04-01 07:50:44

为什么马桶是白色的(马桶现在流行这样装,高级美观又省空间)

导语“好不容易家里大点,卫生间装了马桶,卫生间一下就挤得不行了。”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,此前人们生活在居住面积宽敞的宅子中已经足可以满足居住需求,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,人们的住房面积也日益减少。甚至有人在家中装修的时候没有给卫生间中安装马桶,而是选择了比较节省空间的蹲便器。选择

2025-04-01 05:42:28

水里为什么会长青苔(试验揭秘青苔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方案!)

随着富营养化程度加剧,水体中的藻类生物量愈来愈大,其中优势种类很容易形成藻华,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成为水体中的有害藻华。单胞藻类的藻华通称“水华’微囊藻(Microcystis) 藻华俗称“蛤蟆被、蛤蟆皮”。丝状藻的藻华俗称为“青苔、青泥苔、水毛子”。由于人为干预,导致了湖泊、水库、河流以及近海水体中

2025-04-01 00:55:07

为什么不能用热水解冻冷冻食品(别再把肉直接泡水里解冻了!)

为了更好地保鲜,我们经常会把肉放进冰箱的冷冻室。但是,刚从冰箱里拿出的肉总是冻得硬邦邦的,必须要先解冻。很多人会习惯性把肉泡在水里解冻。殊不知,这种解冻方式并不科学。为啥不能把肉放在水里解冻?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比较低。刚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肉通常都冻得比较结实。想要解冻它的话,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。为了

2025-03-31 12:21:46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最全百科 琼ICP备2024035216号-6